本报记者谷尚辉 近日,临海市永丰镇国土资源所通过卫星遥感发现一处违建养鸭场,涉嫌占用基本农田、污染水源等问题,随即将照片等证据固定,并上传至“行政执法证据共享”应用平台。 通过案件网上流转,永丰镇综合行政执法队迅速组织城建、国土等相关执法力量进行查处,责令其限期拆除养鸭场,恢复基本农田原状。仅在一天内,便完成了从发现到处置的执法流程。 去年以来,临海从局部试点到全域铺开,在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等方面积极探索。如今,“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治理格局已基本形成。 一个部门就可解决辖内问题 “从市民层面来说,改革让群众从原来的‘到处找部门’变为‘找一个部门’。”临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委员、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陈国说,改革前,各地普遍存在着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监管缺位的现象,像群众关心的环保执法等问题,往往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难免会遇到推诿扯皮情况。 改革后,临海的执法队伍和执法职能进一步整合,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的执法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截至目前,综合行政执法事项达1113项,占当地执法事项的20%,涵盖的执法领域达42个方面。 这意味着,以后群众只要找一个部门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看得见管不着”难题得以破解。 在汛桥镇、永丰镇试点基础上,临海还对全市其余的5个街道、12个镇采用“小赋权”的方式,梳理形成《临海市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赋权目录》,充分赋予镇(街道)主动权,定期动态调整清单,形成试点镇、其他镇和特色镇“3+X”模式。 同时,制定《临海市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实施意见》,厘清部门、镇街执法边界。 “作为直面基层管理的一线,镇街承担了大量服务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责,过去由于没有处罚权,只能向上请示‘搬救兵’,一些原本可以就地化解的矛盾纠纷,因不能及时处理,从‘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陈国说,现在跟群众密切相关的处罚事项赋权给基层,配套的执法力量同步下沉,一旦接到群众投诉,镇街的执法人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快速有效地处理违法违规问题,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利益。 数字赋能让执法更高效 如何让执法更为高效?陈国介绍,他们通过推广“行政执法证据共享”应用,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证据互认,打通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事前监管、办案处罚、事后监督三个板块数据共享。 今年3月初,该局借助证据共享应用平台成功办理全省首个“云”案件,目前已实现综合行政执法局全员应用推广,共录入行政执法领域证据材料1783份,证据中心取证1226份,实现证据电子化率68.76%。 陈国表示,该应用平台已打通浙江省统一行政处罚系统(台州)的数据接口,架通浙政钉掌上执法采证中心入口,连接“互联网+监管”平台的执法人员库、处罚事项库,在台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系统逐步推广使用,基本达成台州市综合行政执法领域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用户体系、统一业务应用的省数字化建设目标。 不仅如此,该局还推进“综合查一次”数字化,按照“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要求,对同一市场主体的不同抽查事项合并实施现场检查,并通过“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录入检查结果,实现“互联网+监管”和行政执法深度融合。 今年共归并检查事项834项,位列台州市第一名;累计开展联合检查85次,检查事项数达793项,降低检查频次80%以上。 “我们还将加强与法院合作,推进非诉行政案件智能审查模块开发。”陈国说,他们将打通“执法证据共享”和“凤凰行政智审”两大省级试点平台,开发非诉行政案件智能审查模块,畅通行政、司法间案件移交的线上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