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视角

视力保护色:
【台州日报】温岭:“大会堂口”的那条老街,服务了温岭几代人 小修小补,不息的市井烟火气
发布日期: 2023-08-14 09:58 信息来源: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浏览次数:

这样的小修小补店铺,在“大会堂口”有20多家。

台传媒通讯员张鲜红文/摄

要是有人问,如今温岭太平最有烟火气的街是哪一条,许多人就会想到“大会堂口”;衣服破了,想去哪里修补,也会首先想到“大会堂口”。“大会堂口”是藏在太平人记忆里的老街,也是远近闻名的修补一条街。

“大会堂口”修补一条街,标准说法应该是中司前街修补一条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会堂口曾经是老太平的地标,从中司前街向继光路方向走约四五十米,就是温岭大会堂,所以人们习惯称中司前街为“大会堂口”。“大会堂口”修补一条街闻名远近已有30来年,是太平现存的最具烟火气的一条街。

大约三十几年前,逢三六九集市日,两名花边厂退休的横峰人,就会在中司前街摆两个补袜摊。看到补袜摊生意不错,一些会做衣服、修雨伞、补鞋的手艺人,也跟着来赶集。他们挑着缝纫机、补鞋机、工具箱,将摊位或摆在中司前街的一个角落,或摆在沿街人家的屋檐下,经营着他们的手艺。过了两三年,出摊的手艺人越来越多,到1995年左右,百多米长的中司前街,就聚集了二三十个修补摊,成为街上一景。

2000年,城管部门看到修补行业的民生需求,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方同仁后面划出一块空地,做了一排铁皮小屋,对路边修补摊进行安置,让摊主再也不受风吹日晒之苦。

丽君、丽丽姐妹修补店,在这条街上已开了28年。这对姐妹见证了“大会堂口”修补一条街从最初的零星摊到形成规模再到名声在外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看到摆摊修补衣裳的生意不错,一个会做衣服,一个绣得一手好花的姐妹俩决定一起摆修补摊。2000年,大多数修补摊搬进了铁皮屋,姐妹俩在中司前街租下一间门面,就是现在的丽君姐妹修补店。妹妹丽君告诉笔者,“大会堂口”现有20多间修补店,除了她们家,菊芬姐妹修补店、纯兰姐妹修补店、老张修鞋店,都是开了二三十年的老店。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修小补隐含大民生,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

虽然住到城西新家已经四五年了,可衣裤鞋子需要修补什么的,俞女士还是习惯来“大会堂口”。

俞女士“恋”上“大会堂口”修补,缘于一次偶然。十几年前,俞女士发现一件价值6000多元的羊绒大衣由于保存不当,蛀了好几个洞。心疼不已的俞女士,决定拿到“大会堂口”补补看。没想到只花了几十元,几个破洞就被补好了。此后,俞女士便成了“大会堂口”的常客。

在“大会堂口”的修补从业者,几乎人人都有一手绝活。

无痕修补,就是绝活之一。修补破洞时,修补者先把破洞固定好,用衣服边角抽出来的线头,穿在绣花针上,然后在破洞处飞针走线。修补好的衣服,丝毫看不出修补痕迹。店面不大的小曼服装修补店,就因为小曼高超的无痕修补技术而广受青睐,她的顾客中70%以上是老客户。有些顾客情愿等上个把星期,也要把衣物放在她这里修补,还有些人甚至把衣物寄过来修补。“以前,来修补的顾客以中老年人为主,近些年,无痕修补成了店里的主要生意,且以年轻人居多。”小曼说。

从2010年开始,温岭商圈逐渐外移,“大会堂口”日渐冷清。然而,繁华退去,“大会堂口”修补行业名声依旧。

今年,“大会堂口”周边区块被列入太平街道第二轮“城村两改”征迁范围,中司前街也被列入其中。几个月间,开在中司前街的许多店都搬走了,唯独20多间修补店还在那里。

一段时间,修补一条街何去何从,成了市民及修补从业者最关心的事,“有些新建小区虽然也有修补店,但修补技术根本没法与这里的比。”

市民担心的是,不久后这条街拆了,太平老城最具烟火气的特色老街也随之消失。修补从业者则希望,这条修补一条街能整体搬迁到另一条街上。他们说,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也方便市民日常修补,假如拆迁后各店散落各地,老太平的修补特色就没了。

关于“大会堂口”修补一条街的去留,从今年3月开始,就引起人大太平街道工委的关注。在他们的跟踪监督下,相关部门在离中司前街一路之隔的坊巷里街区选择了一处地方,重建修补一条街,为市民守住这份烟火气,留住老太平记忆。目前,由政府出资规划设计装修的新修补一条街已基本完工,预计8月中旬将通过抓阄方式,来安置“大会堂口”的20多家修补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