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视角

视力保护色:
【台州日报】让“诗和远方”住进城市
发布日期: 2023-07-06 10:37 信息来源: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浏览次数:

蔡铭耿

近年来,一个个口袋公园在台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零碎地”成为“新地标”。今年台州还打算新改建80多个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便民服务的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为什么需要公共空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像广场舞,因为苦于找不到活动场地,只好就近利用人行道或商场门口的广场来跳。为了控制社区噪音与商业干扰,某些城市在广场或者人行道上架起栏杆或装上地锁,阻止其跳舞。但如果有合适的公共空间提供给他们,这将是城市烟火气的生动体现,因为这是一个很健康的市民活动。

当城市越拥挤,就越需要提供各种公共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层次需要。早在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便开始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起因就是为了解决“过度拥挤”,但到最后发现最有效的途径却是制造“步行拥挤”,就是那些可以提高而不是减低人口密度的方式,是那些可以集中、簇团和让行人回到街头巷尾的方式。于是,大量闲置的空间在城市更新计划中得到重视,包括街道、广场、绿化带、公园、水景等城市公共空间应运而生。

城市需要怎样的公共空间?这不仅是城市化背景下的一项公共课题,也是关乎每个人生活的重大命题,特别是当城市化开始减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在低增量的时代,怎样恢复已有城市活力,让城市回归人、回归生活,是摆在每个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选择用脚投票“择一城终老”的重要理由之一。

比如口袋公园,看似只是利用城市的边角料打造一块绿地,却同样可以成为承载“诗和远方”的向往之地。全世界第一家口袋公园诞生在纽约,虽然面积只有390平方米,仅占纽约中央公园的八千分之一,但年平均面积游客量却是中央公园的两倍之多。而从城市人群的生活角度来看,口袋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开放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

借用日本学者岩下肇的话来形容,“我们平常不太注意口袋,只是冬天,当我们把手插进口袋时,它是一个能使我们感受到体温、安全感和秘密的空间”。这应该是对口袋公园存在意义最生动的诠释,也是人们如此喜爱口袋公园的原因所在。

当人们在日常所居、所经之处能够“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对生活意义的感悟自然与身处“水泥森林”中大不相同。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当我们在建造公共空间的时候,其实建造的是居民对于某种生活的构想和追求,某种程度上也是让城市“重新生长”。

无论是见缝插绿、破硬复绿,还是拆违建绿、打开围墙,看似小修小补的公共空间,塑造的却是回归人本的活力空间。真正优秀的公共空间并非靠先进的仪器、精准的数据所打造出来的,而是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令人身心放松、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公共场所。好的公共空间,会让城市与人之间产生更友好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市民实际使用的便利性、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出发,鼓励大众参与、协同设计、广泛征求周边社区居民及各方游客的意见建议,尊重人的体验与话语权。特别是要避免“重规模轻体验、重建设轻管护、重工程轻服务”现象,在使用细节上体贴、关怀、愉悦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除了人本关怀之外,更高层次的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还要顺应自然肌理,把好山好水好乡愁融入城市结构中,使城市内部的水系、湿地、公园、绿廊、历史街区等特色价值空间与城市外围的山水林田湖,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文化网络,全面提升市民和游客的获得感,让人在城市也能“诗意地栖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