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市分类办:分类在手中 环保在心中 |
|
▲垃圾收运环卫一体化启动仪式现场 ▲易腐垃圾处理厂内景 ▲生活垃圾专车转运 ▲分类办工作人员在督察 ◎台传媒通讯员鲍银盈 台传媒记者牟新禹文 ◎本版图片由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核心阅读:生活垃圾分类是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生态社会,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它体现了对城市绿色发展道路的不断探索,对人居环境改善方式的不懈追求。 2022年,台州市分类办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截至10月,全市生活垃圾总量较去年同期减量0.68%,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置率、分类收集覆盖面均达100%,实现生活垃圾“三增两减”目标(垃圾总量和其他垃圾量减少,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量增加),各项指标均达省定要求。另外,在住建部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考核评估中,台州连续四季度获评大城市组“第一档,成效显著”,排名从第9名稳步上升至第6名。 >>> 牢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 11月3日凌晨5时,易腐垃圾收运车司机石建华开着卡车,从位于路桥区蓬街镇的台州市区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简称“循环中心”)出发,去椒江区收运有关点位产生的易腐垃圾。 “由于我们单位离主城区比较远,路上要花不少时间,每天都需要早起发车。否则太阳出来了,气温高了,易腐垃圾会产生异味。”石建华说,早上7时30分许,车辆就会到达椒江区康平路。听到车辆播放的特殊音乐声,餐饮商户们纷纷拉出易腐垃圾桶。 石建华一一检查无误后,才会将易腐垃圾倒入收运车罐体中。 “现在大家的分类意识都变好了,易腐垃圾分类比以前精准了许多,几乎不需要我再提醒,收运效率也大大提高。”石建华说,他每趟收运要跑几十个点位,以前常常要花上4至5个小时,现在只要3小时左右就能收完。 每收运一个点位,石建华都会检查车体卫生情况,确保没有易腐垃圾粘附与抛洒滴漏,通常在早上8时至9时之间,他就能开着载有5吨易腐垃圾的收运车返回循环中心,将易腐垃圾送入物料接收设备。 据悉,循环中心的易腐垃圾处理设备由七个环节组成,包括物料接收与预处理、厌氧消化、沼气净化及利用、废弃油脂处理、污水处理、臭气处理和智能控制系统。 易腐垃圾进入物料接收设备后,首先经预处理系统的分选,分离出其中杂质,再经过破碎机粉碎并沉淀,分离出砂质,然后送入“油、水、渣”三项分离机。分离的废弃油脂可作为生物柴油、工业用油等原料;污水进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废渣则进入厌氧消化系统后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和供热。另外,前端分选出的塑料、纤维等杂质和厌氧发酵留下的沼渣则外运至焚烧发电厂进行协同处置,最大限度实现易腐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1吨易腐垃圾能够产生沼气约80立方米,可以发电150度,相当于一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目前,我们单位的易腐垃圾日处理量约180吨。”循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的二期项目有望在2022年底投入试运行,届时,易腐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到300吨。 市区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是我市列入第一批省级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示范试点城市的重点项目,目前主要负责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及台州湾新区主城区的易腐垃圾收运和处置工作,在台州市城投集团、台州市分类办等单位多方牵头下,目前该中心收运签约单位达4000余家。 2022年,台州市分类办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全面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常态推进规范化收运,持续开展环卫革命,建立“不分不收”倒逼机制,巩固“桶车对应、四定一线”分类收运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新增运输车辆111辆,新增运力323.4吨,其中易腐垃圾运输车26辆,新增运力75.4吨,15座中转站完成新建改建。 推动提升易腐垃圾处置能力更是我市垃圾分类终端工作的重心。台州市分类办针对市区易腐垃圾分出量大幅提高而带来的易腐垃圾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联合台州市住建局多次对市区有机物利用中心改扩建项目进行调研,协助多方协调以加速补齐易腐垃圾处置短板,同时,持续在学校、农贸市场、村居等易腐垃圾密集产生区域推广就地处置设备,减轻易腐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压力,促进资源化利用。 >>> 探索生活垃圾资源化创新之路 近日,在临海桃渚镇石柱下村,为了确保来年橘子的产量,不少村民开始为自家种植的橘树修枝,剪下来的枯枝败叶则被村民们收集在一起,准备当做蚯蚓的“口粮”。 村里有橘园350亩,每年要经历“春夏秋”三剪,产生了大量树枝、树叶等垃圾,还有一定数量的烂橘子,处理起来很不方便,一度让村民们陷入困扰。也有不少村民直接将它们放在田里任其慢慢腐烂,不仅效率低下,还对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不过,今年的情况却有了转机。“我们听说附近的龙头村开了一家‘蚯蚓农场’,树枝、叶子、烂橘子都可以作为蚯蚓的饲料。”桃渚镇石柱下村党支部书记黄米香说。这些在村民们眼中不值钱的“碍事玩意儿”,在临海沃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陈建平眼中,它们可是“宝贝”,“树枝、树叶在经过破碎机处理后,再通过机器快速发酵,就能变成蚯蚓的饲料,烂橘子含有糖分,更是蚯蚓喜欢吃的‘美味佳肴’。” 该公司的蚯蚓生态养殖及资源化利用项目由台州市生态环境局临海分局、临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农业农村局、分类办等单位多方牵头,项目占地33.65亩,库房面积3500平方米,拥有蚯蚓养殖床、快速发酵机、破碎机等专业设备,旨在助力“无废城市”创建,实现农林牧业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年处理能力约20万吨,每年可产出鲜活蚯蚓2000吨、有机肥(蚯蚓粪)约8万吨。 “蚯蚓生态养殖处理是将畜禽粪污、易腐垃圾、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预处理后,经过蚯蚓过腹消化实现高值化利用。桃渚镇果树众多,周边又有大型牲畜养殖场,农牧垃圾产量大,具有建立蚯蚓养殖项目的优势区位条件。”临海分类办工作人员介绍,利用蚯蚓完成资源化利用,效率远高于自然堆肥,蚯蚓粪无毒无害,含有丰富微量元素,是种植业的理想肥料,蚯蚓本身也具有不俗的经济价值,它包含大量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是优质的饲料、饵料。 自2017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台州市创新探索垃圾末端处置模式,在易腐垃圾厌氧发酵、其他垃圾焚烧发电等常规处置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林牧垃圾、海洋塑料垃圾高价值回收处置,补全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体系。 近日,一款来自台州,由海洋塑料制造的手机壳走红网络,价格远高于同类产品却销售火爆,再度引起人们对于海洋塑料问题的关注。这种手机壳是由漂浮在海洋上的塑料污染物回收加工的,上面印有二维码,扫码就能了解污染物打捞时间、地点、回收人、加工厂商等信息。 借助分布在各个码头的船舶污染物综合处理设备“海洋云仓”以及洋面上的流动回收船,渔民们可以将海洋中打捞的塑料瓶等物品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台州发动沿海群众,在边滩、入海闸口等地收集塑料漂浮物,将码头商铺纳入回收体系,建成了“陆防、闸截、滩净、船捞”的收集网络。 这类回收塑料具有特殊的环保意义,很受加工企业与消费市场的追捧。随着市政环卫垃圾分类体系的接入,补齐了各类海洋打捞物处理能力,于是,一套覆盖“收集、转运、加工、销售、扩大收集”的“蓝色循环”模式在台州诞生。模式运行三个月,就已处理海洋垃圾1560吨,其中泡沫、木头、布料等垃圾290吨,废旧渔网、塑料垃圾等1099吨。 “塑料垃圾是海洋垃圾的主体,约占海洋垃圾总质量的85%左右,目前全球海洋中约有1亿余吨塑料垃圾,且每年有约1300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地球之肾’正在成为一个垃圾场。”市分类办有关负责人说,“蓝色循环”模式实现海洋垃圾高价值利用,极大激发了沿海群众与渔民收集打捞海洋塑料的热情,也是对海洋垃圾处理难题的一种积极探索。 >>> 督罚结合高水平推动垃圾分类 “你好,我们是三门分类办的工作人员,来检查一下你单位的垃圾分类情况。”近日,三门分类办联合相关行业主管单位对教育、医疗、金融机构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开展督察。 工作人员重点对办公区域和食堂内的分类准确率、宣传氛围设置和台账等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大部分行业点位已配置分类垃圾桶,办公楼内部、公共区域均已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其中海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幼儿园等点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较为到位,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宣传较为广泛,工作机制和组织架构成熟。 但在检查中,他们发现仍有部分点位分类整体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单位分类基础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在分类设施设置、参与率、知晓率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某通信企业三门分公司分类基础设施未配备到位;环湖南路的某银行存在投放指引有误、宣传氛围不足和知晓率较低等情况。 检查组工作人员将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至相关责任人,并对照相应创建标准逐项帮助整改。“通过多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检查和现场指导,提升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重视,同时促进问题整改,提升分类工作总体水平。”三门分类办工作人员表示。 2022年,台州市分类办积极推动公共机构强制分类,发挥公共机构表率作用。台州市机关事务局与台州市分类办积极加强沟通协作,聘请第三方对全市公共机构强制分类、节能减排等内容开展检查,并根据第三方检查报告,联合开展“回头看”,积极落实问题整改。 在全省第二次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暗访中,台州获地市综合排名第一,强制分类成效明显。 此外,为全方位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水平,我市还广泛开展“一月一行业”垃圾分类普查。台州市分类办、机关事务、商务、经信、文广旅体、市场监管等14家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印发《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管理规范》,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宾馆酒店、学校、医院等12个重点场所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执行和管理标准。 开展联合督查,是我市明确管理责任、提升督查实效的“法宝”。我市将“一月一行业,一督一提升”行动列入全年工作安排,由市分类办牵头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今年3月,台州市分类办联合行政执法局,对全市14家生活垃圾处置终端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4月,由各县(市、区)分类办牵头,开展全行业“互查互学互比”;5月,联合机关事务局、国资委,抽查200余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督查情况,对所有单位进行“红黄绿”三色排名,对情节严重且屡教不改的单位予以立案处罚,并将督查结果通过多媒体平台发布,在全市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一直以来,台州市分类办还坚持以人性化执法,倒逼精准分类,以教育引导为主,实施“一次提醒、二次警告、三次处罚”的“梯度执法”。2022年,全市依据省条例立案查处9136起,处罚金额超118万元,其中对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单位立案321起,对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个人立案7863起,未履行分类投放管理责任的573起,收集、运输单位违反相关规定的4起。 下阶段,台州垃圾分类工作将继续紧扣“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市”建设,突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完善和质效提升两大目标,全面实施分类质量、收运模式、环境品质和群众满意四大提升行动,将垃圾分类工作重点攻坚内容纳入全市“五大攻坚”行动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达到“四个90%”目标,力争全市垃圾分类工作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力争在住建部垃圾分类考评中保持大城市组第一档、进入前五名。 |
打印 关闭 |